诗词里的物境和意境

诗词里的物境和意境图1

具象——顾名思义,就是对事物原貌原态进行忠实、具体的描述与呈现。对照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“境界说”理论,相当于其“写境”一说。

诗词里的物境和意境图2

二、“具象”表现实例。比如,白居易《暮江吟》中的诗句“一道残阳铺水中,半江瑟瑟半江红”,就完全遵照了太阳即将落山时的真实情态,把柔和的余晖斜洒于江面,使原本远近一色的江水呈现出一半碧绿、一半亮红的壮观景象具体呈现出来,此时读者感受到的就是大自然最真实、最原始的“原生态”之美。

物境:选择某些特定景、物,创构的环境氛围。相比“具象”而言,“物境”就加入了作者主观的取舍。

一、“物境”呈现特点:作者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,有选择性地纳入某些特定事物,真实、具体地描绘出来,对主题予以衬托、渲染或直接突出。“物境”与“具象”的相同点,就是都可以看作对客观事物原本特点进行最真实的还原。不同点就是:“具象”是看现场有什么事物,或某事物有什么特点,就完全如数写下来;“物境”则是什么事物,或事物哪些方面能突出要表现的主题,作者就选什么来写,跟突出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部分或种类,一律舍弃。

诗词里的物境和意境图3

二、“物境”表现实例。比如杜甫的《登高》这首诗中,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”的描写,作者表现主题时要渲染一种凄凉萧条又悲壮的秋日景象,但呈现在作者眼中的秋天事物可能不只是“落木”、“长江”,或许还有黄花、衰草、秋收后的田野等其它事物,但作者却认为“落木”、“长江”更有助于自己渲染萧肃悲壮的气氛,所以就只对它们进行如实地再现,而余者皆舍弃。

意境:作者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,在客体事物的基础之上,有意创设一种更为理想化的景象。这种景象可能是客观世界存在的,也可能是部分存在,甚至完全不存在。对比王国维的“境界说”理论,“意境”相当于其提出的“造境”概念。

一、“意境”呈现特点:“意境”之说类似于绘画技法中的“写意”手法。被表现事物本身,因为作者的想象与加工,呈现于作者笔端时,具备了强烈的感情色彩,且已部分或完全脱离事物本身的原貌,有的甚至已完全“人格化”,与作者内心喜、怒、哀、乐等情感世界已完全融为一体。

诗词里的物境和意境图4

二、“意境”呈现实例:

部分真实、部分想象加工的“意境”呈现之实例——杜甫《春望》中“感时花溅泪、恨别鸟惊心”的描写,现实中花怎么会有泪?鸟又怎么会惊心?但因为表达“感时伤怀”主题的需要,经过作者的想象加工后,花与鸟已脱离原本特征,完全被人格化了,它们其实是跟随作者一起在“溅泪、惊心”,且在作者心目中似乎万事万物都在落泪、伤心,作者感叹国家境衰败、亲人离别的真实情感,便扑面而来,使读者感同身受。

诗词里的物境和意境图5

作者完全靠想象加工创设的“意境”呈现之实例——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陶渊明笔下的《桃花源记》,作者为了表现自己理想中的美好生活,完全靠想象虚构出了一个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世界,如此作者对理想之境的向往,便依托他笔下再创的世界生动地呈现出来,真真让读者大开眼界。

结笔

诗词里的物境和意境图6

首先谈谈什么叫象与意。简单来说:

象指的是形状、形象、现象、表现、情境。《周易·系辞》中说: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,而拟诸其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谓之象。

意指的则是个人的意志、情感。

 

那么,意象则是将意融入到象中,使得原本普通的事物具有了独特的情感意味与象征色彩。《周易》中说“观物取象”、“立象以尽意”,南朝刘勰《文心雕龙》中“窥意象而运斤”,对此说得已经很清楚。

于是,我们可以得出具象与意象的关系与区别:

具象:具体实存的形象、表象;实景、实事、实情

意象:在创作中选用的具象。

审美意象:具象(表象)+创作主体的情感渗入,饱和着情感色彩的表象就是审美意象。

 

接着,意象又构成了意境。请记住,意境一定是从意象中来的。具体如下:

具象(实景)+ 感觉(主观情感渗透) →意象(感觉对应物即符号系统)  →诗歌形象(画面感、意境)→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主题   

 

总而言之,具象变成意象,意象组合成意境,意境传递诗歌的主旨与情感。我刚好在大学教诗歌写作。一些简单看法。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

诗词里的物境和意境图7
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用户投稿,不代表【青檬情感】立场,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、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,因客观原因,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,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,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(邮箱:shiyucn@qq.com)我们将及时处理,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。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

评论列表(0条)

    联系我们

    在线咨询: QQ交谈

    邮件:shiyucn@qq.com

    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