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粟裕指挥辽沈战役会怎么样呢

林彪元帅和粟裕将军,都是我国历史上,尤其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优秀将领。

林帅从井冈山时期就已经开始拥有指挥权了,长征时期更是指挥红一军团立下赫赫战功,和彭帅的红三军团互为犄角,左右手。其能力,资历,威望早已经在军中得到肯定。

如果粟裕指挥辽沈战役会怎么样呢图1

东北,自古就是争夺天下,图霸中原的天赐据点,得东北者,才拥有资格争夺天下。否则苏联和日本也不会争先恐后争夺东北,否则抗日战争结束之后,国共也不会拼全力在东北较量。淮海战役敢发起的前提就是必须解放东北,彻底切断敌军南下增援的可能。如果辽沈战役打不赢,那么战争总进程就会被延长,淮海战役更不可能发动起来。就算是打赢了辽沈战役,解放了东北,主席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才发动的淮海战役。

如果粟裕指挥辽沈战役会怎么样呢图2

东北局书记林彪

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,必须要派最核心,最靠得住的人前去才能胜任。林帅和罗帅,井冈山时期就曾一起搭过班子,互相了解。起初林帅去东北是党政军一手抓,是东北局总书记。后来主要负责军务,操练军队,指挥作战。而罗帅负责“爆兵”,主抓政务。只有如此完美配合,才能在东北打出咱们自己的革命根据地,为后来的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如果粟裕指挥辽沈战役会怎么样呢图3

指挥辽沈战役

指挥辽沈战役,看似只是持续几年的几场战斗。但是打得是两军的整体素养,军队凝聚力,军队战斗力,后勤补给,军队配合能力等等。只有林帅才有资历和能力,以及威望在当时的东北指挥东北野战军。东野出了众多的将军,除了几位资格极老的元帅,谁都没有能力指挥得当的。比如彭帅,只有彭帅才能在朝鲜战场初期,指挥四野赢得了前2次战役的胜利。

所以战役,打得是综合素质。粟裕将军有大兵团指挥能力,但是对当时的东北来说,威望和资历都不够,他来指挥辽沈战役,如果事事都要请教主席做最后决断,用主席的命令来指挥军队的话,是打不赢辽沈战役的。

而且淮海战役,是由刘邓的中野和陈粟的华野共同指挥完成的,如果没有中野拼光家底的配合,很难说最后结局如何的。

历史没有假设,如今先人都已经逝去,再来回顾过去,当时的选择就是最佳选择,因为结果已经让我们看到了。

如果粟裕指挥辽沈战役会怎么样呢图4

历史不能假设。

如果非要假设,那就是粟裕指挥的话,辽沈战役的结果不会比林彪指挥的好多少,大概率,还要差一些。

论军事作战能力,我军有五虎上将,分别为:彭德怀、林彪、刘伯承、粟裕、陈赓,此话出自陈老总之口,陈老总军事不是长项,想当年主动请缨前往朝鲜战场,为主席拒绝,就是这个原因。

但陈毅资格老、为人正、心口直,五虎上将一说基本也是事实。如果非要计较的话,就是徐向前元帅没有放进去,毕竟,徐帅的真实战力是神一般的存在,只是他太过低调了。

回到话题,为什么说粟裕大将指挥辽沈战役不会有更出色的成绩?我们这里抛开林、粟两人的党内资历、军内地位等各种因素,纯粹就军事上进行闲聊一番。

一、两人风格不一

历史上,林、粟两人惺惺相惜,私交不错。解放战争时期,林除了粟的战报会拿来认真研究一番,其他地区的战报根本是不会不多看一眼的。

比较起来,林如果没有七、八分的把握,一般不会轻易开战的。正因为如此,东北时期,除了开始情况不熟一时被动、四平之战和陈明仁勉强打个平手以外,林彪几乎除了胜利还是胜利。

反观粟裕,战场处境实际较东北更为凶险,胜仗败仗经常交错发生,但关键时刻,总能以少胜多,在夹缝中求得生存。特别全歼国军王牌74师一役,就是虎口拔牙,非大智大勇大谋之人,断不敢有如此念想。

二、上面关系不一

淮海战役是有总前委的,粟裕只是其中一员。虽然,粟大将主席警卫员出身,但性格原因,和主席实际不是很贴近,沟通不是特别顺畅。

虽然,关于淮海战役的设想,粟裕也是直接和主席反映了观点,得到了主席的重视,才有主席对于华东地区的战略思想和作战计划的调整,但总的沟通过程实际不是高效的。

辽沈战役呢?林彪大部分是能够自己说了算的,整个指挥中心连警卫员在内也就二三十人,很多方案计划,除了罗荣桓、刘亚楼有所知情,几乎全在林彪脑海中。

更关键的是,林彪和主席不但能够顺畅沟通,还能有来有往。比如,关于是否先打锦州的问题,两人之间是有不同看法的。主席更看重战略,林彪更看重战术。当然,最后还是认识到了主席的高明,几次来回沟通之后也是服从了命令。

如果换了粟裕,应该服从的更多一些,那么,由于服从性强,就不会表达过多的顾虑和想法,主席对于战场的情况也不会有及时的、过深的了解,这对于战役显然是不利的。

三、指挥方法不一

林彪指挥部队,往往是越级指挥,不用说越过纵队指挥师了,有时直接过问到一个团也是正常的。整个战场态势,可以说,几乎就在他一个人的脑海中。

政委罗元帅原则性强、名利性弱又能包容,把部队思想工作搞的不是一般的强。参谋长刘亚楼属于执行力超强的人物,林彪很多不方便说又想说的话,刘亚楼比他说的还要多还要严厉。

这样的指挥风格,才有了胡家棚子那样的一个改变廖耀湘十万大军命运的插曲,因为东野的部队根本就是不按套路出牌,纵队以下完全是根据战场情况在自我调整中不断进攻,这才搞的国军完全乱了套。

粟裕指挥部队,不但做不到越级指挥,有时直接的下属还经常不那么听话的。许世友、宋时轮、陈士渠等经常会表达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,导致粟裕的指令不时会被打折了执行,其对于整个战场的态势把控也就同样地打了个折扣。

一家之言,纯粹闲聊,不值一驳!
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用户投稿,不代表【青檬情感】立场,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、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,因客观原因,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,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,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(邮箱:shiyucn@qq.com)我们将及时处理,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。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

评论列表(0条)

    联系我们

    在线咨询: QQ交谈

    邮件:shiyucn@qq.com

    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