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枫桥夜泊》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?

《七绝•枫桥夜泊》

——(唐)张继

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。

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。

枫桥夜泊是写“愁”的代表作,借用眼前的景色,抒发诗人漂泊他乡的凄惘愁煎。以月落乌啼、霜天寒夜、江枫渔火、孤舟寄客等多个意象缀合全诗,整个意境凄美迷人,画面感很强,最后的半夜钟声,更显空灵寂寞凄凉,将作者羁旅之苦、家国之忧,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黯黣空寂、孤愁惶灼充分地表现出来。

为何历经千年还有这么多人记得它?窃以为《枫桥夜泊》最好地运用了“大白话”的表达方式。

没有难认的字,没有丽辞华句,更没有晦涩难懂的典故,只有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,真正传达作者的本意,让人更好地体验作者的胸臆。套用一句时髦的话:我不用典故,因为我就是典故!试想一下,短短28个字的诗,哪一个词不是如今的典故呢?除了“大白话”的基本思路,再究一层,便是作者张继的能力了。

一则曰,掌控“大白话”的能力,同样是北京话创作,老舍和王朔完全是两个“范儿”,就算时代不同会带来语言的变化,前者的书生气与后者的大院子弟的豪迈也是泾渭分明的。

二则曰,能够敏锐地抓取最能打动中国人心灵力量的眼前景物。如同摄影,为什么普通人的照片纷乱、无层次,而摄影大师则干净、中心突出?其实所有的诗人词人都是取景的好手,越短小越见其功力。

然而,能够从六合八荒中提起这些个相互配合衬托的意象,塑造出浑然一体的氛围,还需要些神助,写出这首《枫桥夜泊》的张继就是这样的一位作者,他从天空写到江水,是高低的对照;从红尘写到萧寺,是心理的落差;有乌啼有钟声,让文字从纸面跳出来;有霜天有渔火,让文字透出温度。

有人说寺院夜半无钟声,其实从渔火能够看出来诗人写的是后半夜天明之前,你不知道渔民放船下河开始捕鱼都是在天亮之前吗?而那时已经是寺院撞钟做早课的时间了。

也有人问黑夜中怎么看得清是枫树,其实古人写文章甚至写文字都不那么拘泥,比如枫桥也是葑桥,将“江枫”理解成“江上之枫桥”又有什么不可以呢?

月亮已经落下西天,肯定不是前半夜了(诗人夜泊枫桥时不可能是农历的月末),而且后半夜才霜重,扁舟一叶的客船中的游子,已经看到早起的渔舟、听到寺院最早的钟声,这是一夜未眠的节奏啊!

至于他的“愁”:功名无望、逃避战乱……?

这些都无所谓的,因为张继写到的这些景象,已经完全从他个人的具体体验中抽离出来,成为中国人都能有代入感的意象。


《枫桥夜泊》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?图1
《枫桥夜泊》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?图2
《枫桥夜泊》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?图3

《枫桥夜泊》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七绝。原文为: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漁火对愁眠。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。

这首诗用前两句中的五种景象:“月落”、“乌啼”、“霜满天”、“江枫”、“渔火”烘托出一夜未眠的旅途中客人这一重要景象。进而通过后两句中的“城外寒山寺”、“夜半钟声”暗示一夜无眠的诗人难以言传的心理感受。使身处乱世,尚无归宿。虽有进士头衔但铨选落第的愁怅之情跃然纸上。

这首诗采用倒叙的手法,先写黎明时的情景,再写夜不成寐。全诗句句形象鲜明,有情有景,情景交融,可感可画。内容通畅易解,句与句之间逻辑非常清晰而又合理。是律绝中的珍品。

图/网络


《枫桥夜泊》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?图4
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用户投稿,不代表【青檬情感】立场,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、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,因客观原因,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,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,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(邮箱:shiyucn@qq.com)我们将及时处理,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。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

评论列表(0条)

    联系我们

    在线咨询: QQ交谈

    邮件:shiyucn@qq.com

    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